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展示

触“电”一个国家级贫困村的两年之变

时间: 2023-11-25 来源:案例展示

  扶贫,不帮村里办养鸡场、养猪场、加工厂,而是办了个澡堂。这在“扶贫界”多少有些匪夷所思。进驻贫困村,帮帮老人、照顾照顾孩子,似乎也不难,但难的是让村集体瘪了快40年的钱袋子鼓起来,还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虽然来自貌似“不差钱”的供电公司,但帮扶干部们知道,不能啥事都向“娘家”伸手。至少,不能首先向“娘家人”伸手。

  帮扶结束,他们仍在“超期服役”,而且彻底被村子接纳。“人来狗不叫”,就是最好的证明。

  和三位老姐妹坐在房前,82岁的兑永兰将自己稀疏的白发梳得整整齐齐,还夹上了一个式样颇为新颖的黑色发卡。看出来,相比于自己上一处称为“家”的地方,兑永兰对自身现在的住所非常满意。不仅天天都会把这间30平米的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在门口用纸盒子养了两棵花。

  这里是兑永兰和另外6位孤寡老人居住的“公房”,地理位置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华村镇城子顶村,一个山东济宁供电公司和泗水县供电公司定点扶贫的国家级贫困村。

  在2015年之前,不仅兑永兰们没想到还会有住上新房子的一天,城子顶村的村干部也从没有敢动过为孤寡老人们改善居住条件的念头。

  城子顶村缺水、地薄,村集体的账上一穷二白。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徐立俊说,每年村集体账上能见的就是那点扶贫款。这对于有7户75岁以上孤寡老人、8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4户因病致贫的城子顶村,无异于杯水车薪。

  2015年的春天,济宁市供电公司和泗水县供电公司派出的驻村帮扶干部赵华廷和孙涛来到了村里。

  供电公司来的帮扶干部驻村,是不是先从供电公司争取什么政策、资金?如果这么做的话就太简单了,也会给单位增加额外的负担。赵华廷和孙涛也不允许自己这样触“电”。嗯,宁可化缘,也不愿如此。

  “刚到村里就觉得,得先想办法改善孤寡老人的居住条件。每间房子的条件都是触目惊心,像79岁的蒋其兰家,黄土夯成的屋墙裂了个大口子,用石灰补上凑合住,基本的挡风遮雨都成问题。”赵华廷说。

  费尽心思,赵华廷和孙涛争取来了一笔泗水县政府的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如果按照惯常的做法,能马上用这笔钱在老人原有宅基地上新建24平方米(政府危房改造项目面积上限)的保障住房,虽然能够解决这7位老人的居住问题,但是等到老人百年之后,再有需要的人就无法受益。

  驻村帮扶干部和村委会、村民代表深入沟通后,一致认为可以将危房改造、民政局的互助养老院项目和镇上下拨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有机结合为“精准扶贫安居工程”,一次性建设10间“公房”,尝试完全解决贫困老人的住房、贫困户的收入问题。

  整合了三个项目的资金之后,城子顶村在村里的两亩闲置土地上,盖起了10间单间面积30平方米的“公房”。只要是村里合乎条件的老人,都能申请免费居住。老人们原来的宅基地不动,“公房”产权则属于村集体所有,依据情况随时流转使用。

  “公房”建成之后,为了给老人们配齐设施,驻村帮扶干部开始“四处化缘”。赵华廷在微信朋友圈里向同事们和亲朋好友求援,孙涛则利用自己泗水县微公益协会副会长的身份,向社会公益力量求援。

  不到一个月,有人给捐助了家里不用的旧电视,有人为“公房”配齐了电风扇,有人捐助了全套床上用品。泗水供电公司“点亮山川”微公益协会的会员们,则把职工家里闲置的桌椅板凳都收集起来,为“公房”配齐了简单的家具。

  “俺当年结婚的时候都没住上新房子。搬进这新房子的第一天,我一晚上没关灯没睡觉,把屋里的家伙事擦了一遍又一遍。” 兑永兰说。

  在10间“公房”的屋顶,由政府投资20万元建设的光伏扶贫项目已经建成。200平方米的光伏太阳能板,装机总容量30千瓦,年发电量能有3万度,预计实现收入约2.5万元。徐立俊说,仅靠光伏发电这一项收入,不仅7位老人的日常花费得到了解决,还能有“余钱”用于其他村民的扶贫。

  村里从幼儿园到六年级年龄段的46个孩子,每到周末和假期,基本处于“散养”状态。

  “爸妈出去打工,近的在县城,隔三差五地还能回来趟看看孩子;远的就不行了,去南方打工的一年也就春节能回来那么几天。孩子们其实多数都是老人带着。”徐立俊说。

  “俺家有三个孩子,年龄差几岁。最愁的就是星期天,孩子关家里关不住。出来到街上玩吧,现在人多车多的,我这腿脚又不好,孩子们疯跑起来我根本就跟不上,跟在后面干着急。”59岁的老人徐西维说。

  无可奈何的“散养”,孩子们磕磕碰碰还是小事。前几年时有发生的儿童溺水等极端情况,让赵华廷和孙涛忧心忡忡。

  经过与村委会和镇政府的充分沟通,赵华廷和孙涛办起了“儿童活动中心”。尽管比起城里的“儿童活动中心”,这只能说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简化版”,但是供电公司职工捐赠的数百册图书和篮球、乒乓球等体育用品,却让这里成为了孩子们在周末和假期最愿意去的地方。

  从2015年开始,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的8时至17时,儿童活动中心就成为了城子顶村孩子们最集中的地方。村里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并不是单纯地疯玩,大多数时间还是求知欲非常强地在看书。随着供电公司职工的捐赠而不断丰富的图书库,成了孩子们汲取知识的海洋。

  2016年夏天,孙涛无意中听说曲阜师范大学正在组织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他立即主动与曲师大校团委联系,请求派大学生到城子顶村。

  这个的暑假,成了村里孩子们最快乐的一个暑假。三名支教大学生来到了城子顶村,自带行李住在村委会,每天在儿童活动中心为村里的孩子们上课。英语、地理、体育、美术,丰富的课程和与当地小学完全不一样的风格的互动式教学,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在支教即将结束的时候,三名支教大学生在儿童活动中心白墙上留下了几幅彩绘。 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迎着朝阳绽放的向日葵,让儿童活动中心更有生机。

  孙涛说,他想通过儿童活动中心这个场所,在村里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向往外面世界的种子。这颗种子若能够生根发芽,或许就能够给孩子们战胜贫困生活的力量,长成参天大树。

  让老人能够安居,让孩子能够拥有希望,还得让村集体有可以帮助贫困户的能力。这一次,赵华廷和孙涛回“娘家”求援了。不过,村集体赚钱的点选得很奇特。

  这是一处公共澡堂,由济宁供电公司员工捐资186000元建起。孙涛和记者说,这是供电公司扶贫城子顶村两年间最大一笔现金投入。

  从外观看,建筑极为简单,甚至连外墙都保留着刚刚建完的原始样子,没有一点的修饰和粉刷。但是,屋顶两台硕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和旁边显眼的锅炉房,让人很容易看出它的用途。

  村民徐立俏说,在这个澡堂建起来之前,村里人冬天想洗澡得去11公里之外华村镇镇驻地的澡堂。天寒地冻,在以摩托车和电动三轮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子顶村,成年人去洗个澡回来都有感冒的可能,更不用提老人和孩子了。

  新澡堂的热水来源于太阳能热水器加上锅炉。2016年冬天启用的时候,村民们欢欣鼓舞,自发为这座澡堂办了一个极具乡土气息的开门仪式。村民徐再民从家里搬出了两盘准备春节放的2000响红皮爆竹,现场燃放。

  “就是图个喜庆嘛,我们都觉得这是俺们村里的一件大喜事呢。城里来的干部真心为俺们着想,一个澡堂解决了这么多年来的大问题,俺们真是打心眼里感激。”徐再民说。

  徐立俊介绍,公共澡堂投入运营之后,执行的是“15元每间”的价格。“咱这澡堂太受欢迎了,既便宜又干净。开门之后不光自己村里的人来,周围几个村的人也都来,白天晚上的成天排队。尤其是快过年的时候,天不亮就有来排队洗澡的。当时没办法我还打开村委会办公室的门让他们进屋等着。”徐立俊说。

  徐立俊说,从1979年以来,公共澡堂收到的钱,是城子顶村村集体时隔38年收到的第一笔不是上级政府拨付、又完全属于村集体的钱。

  城子顶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几个心头活泛的村民们看到了发家致富的机会和希望。

  马成海是其中的“先行者”。作为村里的“能人”,在2015年之前他和媳妇一个在城里打工干建筑一个在家种地,供儿子上大学。2015年春天,在帮扶干部的指点下,他把自己的四亩地都种上了金银花,然后两口子一起进城打工。

  “没想到那年金银花收成特别好,发了个小财。”马成海回忆。因为是当年种植当年收益,又赶上一斤晒干的金银花能卖到40多块钱的好时候。看到种植经济作物比打工挣得多,马成海两口子就回到村里专心种起了金银花。

  正是有了种植金银花的成功经验,马成海不仅有了本钱,更是活络起了寻找“赚钱门路”的心思。

  2015年冬天,泗水供电公司完成了城子顶村电网改造升级,原来的80千伏安变压器,增容为一台100千伏安的变压器。同时,在距离马成海家不远的地方,还新建了一台200千伏安架变。台区“一变二”之后,村里的户均容量从原来的不到0.5千伏安提高到了1.85千伏安。

  看到村里通上了“优质电”,马成海经过考察,开起了木材加工作坊,把从周围村里收购来的杨树,用“剥皮机”一层层剥成板材,然后把晒干的板材作为半成品售出。

  “质量好的板材,工厂收去直接做家具了。质量次一点的,也有工厂收去做成了胶合板。得亏了村里换新变压器,要不然我怎么都不敢下决心干这买卖。去年儿子大学毕业不好找工作,直接让我叫回来干木材加工了,可比在外面打工挣的多。”马成海说。

  无巧不成书,马成海种植的四亩金银花,正好位于村里孤寡老人居住的“公房”旁边。 “我看老人们闲着也是闲着,就请他们来地里帮我摘摘金银花。摘一斤我付4块钱工钱,现钱结算。”马成海爽快地说。

  如今的城子顶村,成了华村镇22个村中“最好的村”。每年光伏发电收益2.5万元、养殖场租金1万元、澡堂年收入1万元,村集体一年能收入4.5万元左右。而在整个华村镇,年收入能超过4万元的村集体凤毛麟角。

  “公房”的门前路面要全部硬化,以单户为单位修建矮墙,让每户相对独立。每半年,村里要给7户老人每人发上10斤花生油。

  更远的目标则是要建设一处专门为住“公房”的老人服务的食堂,让老人们每顿都能吃上热乎饭,真正地安度晚年。

  对于“因病致贫”的群体,村集体的收入也已经能够为他们提供帮助。2017年春节,这4户家庭收到了村里发放的第一笔帮扶款。

  “对于这些家庭,我们能做的,就是保证家人能吃上饭,病人能看上病,孩子能上得了学。这也是咱们供电公司帮扶干部结束帮扶任务返回的时候,再三叮嘱我们的。”徐立俊说。

  已经赴汶上县供电公司任职的赵华廷,在2017年的春天自掏腰包给村里买来了350棵法桐树苗。

  “我们把老赵送来的这些树苗,种在了村里的主干道旁边。别看现在这些树苗小,没几年就能长大了。等这些树长大了,村里人都会记得,这是扶贫干部们给我们的树。”徐立俊说。

  在与我一同前往城子顶村时,孙涛在村委大院停下车,很自然地掏出钥匙打开了村委会办公室的防盗门。

  “我和华廷老哥一样,到现在还感觉自己就是村里的人,就感觉咱的帮扶任务根本就没结束一样。每次回来的时候,都想着把钥匙还给村里;每次要走的时候,说着说着话就忘了。”孙涛笑着对记者说。

  在村里的时间,孙涛向农村信用社电话咨询了一个村民如何申请低息贷款的问题,向华村供电所电话询问了光伏发电的事,去看望了7户孤寡老人中的一户,还现场解答了正好来村里检查的华村镇政府工作人员关于电费交纳的几个问题。

  当采访结束,车已经驶离城子顶村很远了,孙涛才想起来,这一次,他又忘了还钥匙。